免费咨询热线:400-123-XXXX
● 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保健
来源: | 作者:诠道特约撰稿 | 发布时间: 2021-06-08 | 127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,也是转折点出现最多、最集中的时期。然而,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,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。当面对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以及异常行为时,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困惑。其实,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保健同样重要,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。
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段时期,也是转折点出现最多、最集中的时期。然而,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,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。当面对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以及异常行为时,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困惑。其实,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保健同样重要,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。

1、婴幼儿吃手的行为。孩子最初的吃手行为是为了满足口唇期的探索需求,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。而如果长期持续,家长需要关注,具体分析,对症下药。通常一种是喂奶不当带来的不满足,用吃手来满足口欲期的心理需求;一种是不安全感,紧张、焦虑,用吃手来缓解;还有一种是无聊、寂寞,被父母忽视,吃手玩。父母可以通过注意卫生,转移孩子的注意力,缓解孩子的焦虑等方法帮助孩子,必要的时候需要到医院做专业的检查和治疗。

2、婴幼儿的言语障碍。当幼儿的年龄达到两周岁以上的时候,就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,与人沟通。但有些孩子却出现了言语障碍,如口吃或言语发育迟滞。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;而美国西北大学发表于《应用发展心理学》杂志的研究发现:说话晚的娃可能脾气差,还预示着未来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高。所以,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互动,多带孩子外出与同龄孩子嬉戏,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,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。发现问题,早诊断早矫正。

3、婴幼儿的孤独症。婴儿孤独症,又称自闭症,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最常见形式,其特点是人际交往与沟通模式异常,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,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、刻板、重复。起病于3岁前,通常在5岁以内已经比较明显,以后可能有缓慢的改善。孤独症是有科学的诊断标准的,不是家长口头上说说而已。如发现异常,需要到专业机构或医院进行诊断治疗。家长还需要学习护理与矫正训练方法,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