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咨询热线:400-123-XXXX
如何与孩子谈——手机与自我管理
来源: | 作者:诠道特约撰稿 | 发布时间: 2022-08-05 | 86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信息化时代,孩子有着不容忽视的新时代特征。据数据研究显示,7岁的孩子,使用智能手机占84%,玩电子游戏占87%,看电视83%;年龄8岁,开始使用电脑占37%,使用平板电脑占30%,9岁开始网上社交占到68%。

微信、淘宝、京东,以及近些年火起来的知乎、头条、小红书、抖音,这些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媒体,好像已经360°环绕到我们的生活中。

网络上有句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我们和媒体的关系:

“21世纪的大拇指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忙碌的手指!”


MASS MEDIA


信息化时代,孩子有着不容忽视的新时代特征。据数据研究显示,7岁的孩子,使用智能手机占84%,玩电子游戏占87%看电视83%年龄8岁,开始使用电脑占37%,使用平板电脑占30%,9岁开始网上社交占到68%。

微信、淘宝、京东,以及近些年火起来的知乎、头条、小红书、抖音,这些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媒体,好像已经360°环绕到我们的生活中。

网络上有句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我们和媒体的关系:

“21世纪的大拇指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忙碌的手指!”




媒体是一把“双刃剑”


有调查显示,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主要涉及历史、新闻和故事类。但与此同时,低俗的、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非常具有市场,比如追星捧星、香车美女、暴力视频、色情等视频低俗化内容的灌输。

有些孩子会习惯性地沉睡在网络世界里,被媒体“绑架”和“操控”而失去现实感;有些家庭因为手机与网络,亲子关系剑拔弩张;因为网络与媒体,孩子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和腐蚀,行为偏差,品格堕落,新闻事件络绎不绝。

媒体像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、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,又给我们的思想观念、行为模式、文化生活、心理状态带来了消极影响,导致情绪敏感度降低、上网成瘾。

在这个一样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,我们的孩子无处可逃,只能学会如何和它共处。



“漏斗”和“滤网”


对内容如此丰富繁杂的媒体世界,有时我们自己都会忍不住 “全民低头”,该怎么帮助我们的孩子?在这堂课上,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“网络礼仪CPR法则”,详细介绍了使用手机和网络的规则,并介绍了2个非常实用的工具:“漏斗”和“滤网”。

当各种各样的信息过来的时候,如果我们只是当一个被动的接收者,就会被深深地影响着;而如果我们能够做个“主动”的观众,主动遵守网络礼仪CPR法则,脑袋里面装个“漏斗”和“滤网”,“严进宽出”,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过滤、理解和识别的能力,就不会被海量的网络和媒体操纵我们对人生、价值观以及对关系的看法。

而作为父母,怎么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,能拿得起、放得下、管得住、用得好,这才是家长应该要思考的问题。对此,徐老师给了几个建议。

 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础

 ●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 

 ●帮助孩子扩大人际关系圈,结益友,在真切的生活中找到爱与陪伴

 ●要求孩子在使用媒体时,遵守“网络礼仪CPR法则” 

研究显示,在青春期,运用多巴胺的神经回路会变得非常活跃,远超过其他的年龄段。

多巴胺作为一种快乐激素,它能够通过刺激大脑,使我们感到快乐,由此产生追求回报的驱动力。

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:某种行为刺激多巴胺的分泌,我们就越是喜欢做该行为。

比如说孩子从打篮球中获得巨量的多巴胺,这会刺激他们更加沉迷打篮球。

想要避免孩子将来沉迷手机和媒体,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,通过兴趣爱好消耗足够的多巴胺,也就不会过多的沉迷于手机。

在这一部分,徐老师用手机做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:整天抱着手机,手机放在我们眼前,就会把屏幕上那一点点大小的空间当成全世界来拥抱;把手机拉开,放远点,才能真正看到全世界,在解放双眼的同时,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以及面对面和人沟通,美好的生活不再悄悄地流失于指间!